您好,欢迎访问宜兴市人民医院官网!

总机:0510-81550101、0510-81550102、0510-81550103

门诊服务台:0510-83055200、0510-83055201

患者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胃异型性增生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4-27 浏览:189 次

在胃部疾病的研究领域中,胃异型性增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关键环节,因为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及时、准确地对胃异型性增生进行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胃癌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胃异型性增生指的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在形态与机能上偏离了正常的分化状态,呈现出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通常来说,恶性肿瘤发生之前,几乎都先经历异型增生阶段,极少有直接从正常状态转化为恶性的情况。它既不同于单纯性增生,后者仅有细胞的过度生长,细胞结构上并无明显异型性;也有别于肿瘤性增生,肿瘤性增生表现为细胞自主性生长,且细胞结构有显著异型性。所以,异型增生属于交界性病变,是真正的癌前期病变。

一、病理诊断新进展

1.组织学诊断细化

以往对胃异型性增生主要分为轻、中、重三级,如今分类更加细化。从组织来源角度,可分为腺瘤型异型增生、隐窝型异型增生和再生型异型增生。腺瘤型异型增生源自肠型上皮,起始于黏膜浅层,癌变后多为高分化腺癌;隐窝型异型增生起源于隐窝,癌变后一般是中分化或高分化腺癌;再生型异型增生则出现在黏膜缺损部的再生上皮,癌变后常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这种细化分类有助于更精准地判断病情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癌变类型。

在诊断过程中,对细胞和腺体结构的观察愈发细致。低级别异型增生时,细胞轻度异型,核稍增大、深染,核仁不明显;腺体轻度不规则,可有分支和出芽现象。而高级别异型增生,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大、深染,核仁清晰,核质比例增高;腺体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甚至可形成复杂的筛状结构。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胃黏膜腺体的形态、大小不一致,排列杂乱无章,细胞的细胞核变大、颜色变深,就可能提示存在异型增生,且根据这些特征的明显程度来判断级别。

2.免疫组化技术助力

免疫组化染色在胃异型性增生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p53、Ki-67等指标,能够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p53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以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在正常胃黏膜中,p53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而在胃异型性增生尤其是高级别异型增生和癌变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常常会出现异常增高。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辅助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相关的核抗原,其表达水平反映了细胞的增殖活性。在胃异型性增生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会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低级别异型增生时,Ki-67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的基底部;而到了高级别异型增生,Ki-67阳性细胞可扩展至黏膜上皮的全层,且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所以,检测Ki-67有助于评估胃异型性增生的活跃程度和潜在恶变风险。

3.分子病理诊断兴起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分子病理诊断为胃异型性增生的诊断开辟了新途径。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甲基化状态改变等与胃异型性增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APC基因的突变在胃异型性增生向胃癌的转变过程中较为常见。通过检测这些分子标志物,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具有癌变倾向的异型增生病变,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而且,分子病理诊断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胃异型性增生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二、鉴别诊断新进展

1.与反应性增生的鉴别

反应性增生在胃黏膜中也较为常见,与胃异型性增生的鉴别至关重要。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胃黏膜发生学始于腺颈部。胃异型性增生尤其是肠型低级别异型增生,腺颈部铅笔样核通常最为明显;若底部明显而腺颈部不明显,同时伴有炎症,那么反应性增生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胃异型性增生具有一定的克隆性,边界相对清楚,而反应性增生往往是多克隆性的,边界模糊。在细胞形态和排列上,异型增生的细胞具有肿瘤性质的核和质改变,且核的排列整齐一致;反应性增生的细胞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程度较轻,且核的排列相对杂乱。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特征,可以有效区分两者。

2.与其他胃部病变的鉴别

(1)与胃良性溃疡的鉴别

胃良性溃疡一般病程较长,常有典型的溃疡疼痛反复发作史,抗酸剂治疗效果较好,多数患者食欲正常,无明显体征,除非出现严重合并症,否则不会有近期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等情况。在X线钡餐检查中,良性溃疡直径通常小于2.5厘米,呈现圆形或椭圆形龛影,边缘整齐,蠕动波可通过病灶;胃镜下可见黏膜基底平坦,有白色或黄白苔覆盖,周围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而胃异型性增生在胃镜下多表现为黏膜的异常增生改变,与良性溃疡的表现明显不同。

(2)与胃淋巴瘤的鉴别

胃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2%-7%,95%以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常广泛浸润胃壁,形成大片浅溃疡,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肠道出血及腹部肿块。与胃异型性增生相比,胃淋巴瘤的病变范围更广,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也有明显差异。例如,胃淋巴瘤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相关标志物,如CD20、CD3等,可以与胃异型性增生进行鉴别。

(3)与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

胃肠道间质瘤是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3%。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肿块。瘤体较小时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上腹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瘤体较大时可触及腹部肿块,常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在病理诊断上,胃肠道间质瘤有其特定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志物,如CD117、DOG1等呈阳性表达,与胃异型性增生易于区分。

(4)与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具有恶性潜能。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活检病理,常规HE染色往往难以充分诊断,需要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突触素蛋白和嗜铬粒蛋白A染色是必检项目,同时还需根据核分裂象和Ki-67百分比对其进行分级。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以及免疫组化特征与胃异型性增生有显著区别,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鉴别。

胃异型性增生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新进展为我们更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胃部病变提供了有力手段。通过组织学诊断细化、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以及对与其他胃部病变鉴别方法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发现胃异型性增生,评估其恶变风险,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