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15时,医院急诊大厅的阳光被生死时速切割成碎片。分诊护士周敏的瞳孔骤然收缩——眼前这个自述“乏力”的壮年男子正两眼无神、全身瘫软地蜷缩在轮椅里。
“开放绿色通道!”平车碾过未干的消毒水痕迹,划出生命赛道。护士张胜军抽第四管血时,患者胸前的电极片还残留着他的掌心温度,医疗组长仇世君扯下听诊器的瞬间,监护仪已爆出刺眼红光。当室颤警报撕裂空气,医护瞬间结成精密齿轮:潘靓指尖掠过冰凉的导电糊,马伊瑶的气管插管精准到位,肾上腺素在治疗盘中碰撞出命运骰子的脆响。
“200焦耳准备!”除颤板压下的重响如同春雷。墙上的电子钟红光闪烁,第9次除颤后的抢救室蒸腾着咸涩的汗雾——张胜军的护士服已洇出盐碱地图,但持续20多分钟的心肺复苏始终保持着国际指南要求。
当第10道电流贯穿躯体,监护屏上零落的绿色光点突然列阵。散乱的QRS波如同听到无声军令,渐渐踏出规整方阵。“瞳孔对光反射恢复!”带着哭腔的宣告声中,暮色正染红急诊灯箱。仇世君握住患者颤抖的手:“我们守住了!”那只手突然收紧的力度,让护士们指甲缝里的导电糊蓝渍都成了勋章。
转运床碾过走廊时,患者突然竖起的拇指,让电子病历里的专业术语有了温度:持续胸外按压25分钟、10次电除颤、4次血气分析调整用药方案——这些冰冷数据背后,是医者对“绝不轻言放弃”誓言的炽热坚守。
在急诊的时间坐标系里,没有什么比失而复得的心跳更接近永恒。当“春雷”第十次震落墙灰时,那只竖起的大拇指,已然化作医患同心的最美图腾。(贺黎岚)